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管線建設規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凸現,一些城市相繼發生大雨內澇、管線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嚴重影響著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秩序。全國綜合管線事故平均每天高達5.6起,每年由于路面開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元。
面對當前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中央適時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文件: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全面啟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綜合管廊項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區和各類園區地下管網應按照綜合管廊模式進行開發建設。
綜合管廊(日本稱“共同溝”、臺灣稱“共同管道”),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
綜合管廊監控與報警系統
城市綜合管廊內部不僅整合了維持城市功能的自來水、煤氣、電力、通信管線,而且管廊自身功能使用的動力、照明、排水等設備繁多,無論納入管線出現故障,還是自身附屬設備出現故障,都將造成沿線城市功能的癱瘓,因此建設城市綜合管廊監控與報警系統意義重大。
監控與報警系統現狀及需求
城市綜合管廊監控與報警系統,由于依靠環境與設備監控、安全防范、通信、預警與報警子、地理信息等多個不同功能的系統,或者由于產品提供來自不同的廠商,在數據交換中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造成接口眾多、訪問性差,容易形成一個個的“信息孤島”:
(1)傳統監控采用人工管理模式,運營管理成本高,管理水平與管理質量也無法得到有力保障:
(2)政府多頭管理、分散操作易產生各種問題;
(3)解決緊急事故發生時易相互推諉、扯皮;
(4)市政設施管理的運維監測監控能力、應急調度指揮能力、綜合業務能力很難提高;
(5)管廊監控視頻、監控數據類別不一,各系統間信息孤島導致相關部門決策困難。
(1)在監控中心設置監控計算機、管理計算機、服務器、通信計算機和智能化模擬屏等設備組成中央計算機系統。
(2)智能化模擬顯示屏可直觀地顯示管廊內各種設備的運轉情況,及時了解災情和非法入侵的發生及其位置。
模擬顯示屏的顯示內容有:管廊內各區段的位置和建筑模擬圖,各防火分區排水泵的狀態、通風裝置狀態、照明的狀態、火災檢測的狀態、環境溫度/濕度和氧含量和非法入侵等各種報警信號等。
(3)監控中心
綜合管廊監控中心主要任務為確保管廊內管線及操控設備能正常運轉,并在發生事故時能迅速反應處理,因此管廊監控中心就是整個管廊安全管控系統的神經中樞,通過自動化監視與偵測設備,將管廊內任一角落的狀況資料迅速傳遞收集于監控中心中,使管理人員可以隨時輕易的掌握所有情況。
(4)建立完善的預警、報警機制,解決城市管廊設施遭受人為破壞的地下隱患,保障管廊內的通風、照明、排水、防火、通信等設備的正常運轉。